close
在任何領域中
再好的東西一定都有
但能不能運用自如才是最重要的
運動器材就是這樣的
我記得很多年前在買羽球球具的時候
隨著科技進步
每年都會看到越來越輕的球拍出現
一般輕的拍子會被稱為防守拍
重的拍子就被視為攻擊拍
但那是因為輕拍揮拍速度快、所以易於防守
相反的重拍因為比較有重力加速度、所以易於攻擊
相反的重拍因為比較有重力加速度、所以易於攻擊
不過真的打了你才知道
其實技術越好的打者
往往能夠在擊中球的瞬間提供很集中的力量
這時用停球時間比較長的重拍
反而更難發揮他們的實力
跑步用的鞋子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去看各大品牌的跑鞋
又輕又薄的一大堆
一雙比一雙還要吸引人目光
對我來說也是一樣
起初剛開始想要挑雙鞋子時
一走進asics的店裡就很難不被超有名氣的路跑名鞋「虎走」吸引
還好...個人謹慎的個性加上一貧如洗的荷包
並沒有讓這雙鞋立馬跟著我回家
努力做功課後
才知道像虎走這種又輕又薄的路跑鞋
其實比較適合有經過相當程度鍛鍊的人穿
不然很容易因為腳力不足而受到運動傷害
看到運動傷害我就整個醒了
因為我好多年以前就是曾經不當的施力
所以整個傷到膝蓋
以致停了好多年才又重練跑步
最近又開始練跑步以後
都會非常注意腿的施力
非常害怕又再傷到
所以我把方向偏向可以訓練、又可以去跑比賽的鞋子
目標就是不要小於200g的路跑鞋
200g出頭的鞋子
稍微有緩衝、但也不要是完全的赤足鞋
這個條件並不好找
而且我起初只看asics
然後畢竟是以緩衝膠著稱的asics
研究很久都是高緩衝、高支撐為主的慢跑鞋
然後後來看到一雙很符合我需求的racer
他的取向就是競速+訓練的概念
但人算不如天算
實際到了門市
實際到了門市
不知是市場取向的原因還是怎樣
根本就找不到這racer這款
然後就很衝動的直接走到隔壁完全沒做過功課的mizuno看看
青菜看了幾雙鞋的鞋底
掂了掂鞋重
就帶回這雙Sayonara 2了
算是滿佩服自己的
回家立馬一查完全就是我要的東西
200g出頭、有一點路跑鞋風格的慢跑鞋
為什麼會挑這雙鞋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
因為他的鞋底前內側是類似路跑鞋的抓粒設計
但前外側卻是一般慢跑鞋常見的膠底
直覺就就讓我想到這鞋內側的抓力是比較大的
因為我5年多前跑受傷的時候
就是因為內旋的的問題
後來到膝蓋很痛的時候去照X光時
骨頭已經偏離很多
後來骨科醫生才說要練大腿內側肌
還有跑步時不能把力量全放在膝蓋上
大腿是要微屈用力的
所以看到這雙鞋的時候
直覺就像是為我設計的復健鞋
後段的設計就比較像是一般慢跑鞋的膠底風格了
以這雙鞋來說他的後段略高於前段
前段比較偏向薄底
所以整體穿起來會偏前傾
買到這鞋立馬到我常跑的華興池公園試跑5K了
實際跑了以後
更加確定了
根本完全就是我的鞋子
那個鞋底的設計就是跟我想的一樣
因為前內側的抓力設計
所以在跑的過程力量會趨於內側
完全可以矯正不自覺內旋的習慣
不過我也可以想像
如果是腿內側肌已經有相當鍛鍊的人
可能就比較不適合這鞋子
因為內外側抓力的差異
非常可能因些跑起來更內八
這樣也許會影響到步幅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腿內側肌這麼強
我大概就會直接衝AR4或虎走了吧
整個來說Mizuno Sayonara 2是一雙很適合有初步跑步能力
但還沒到很進階的跑者
而且對跑步的肌肉系統還沒有很鍵全的人來說
更是一雙培養良好跑姿的好鞋
以競速能力來說當然比路跑鞋要弱
但比一般慢跑鞋來說是較輕也較有抓地力
以保護機制來說不及一般慢跑鞋
但跟路跑鞋或赤足系的薄鞋比
已經算是有很好的保護了
很優的入門鞋
希望可以練到有穿路跑鞋的腳力
Keep Going....
補充初次試鞋的插曲
當我跑到第2圈左右的時候
迎面而來時目到一位滿高、身材略胖的年輕人
穿了一雙紅色虎走跟我跑反方向
我真的嚇了一大跳
真的不是我瞧不起胖子
因為很多大隻佬其實跑起來也是很強的
實在是因為這個年輕人的跑法就很明顯是跑步苦手的人
就是那種跳跳跳的跑法
平常有時在路上跑也會看到的那種
完全就膝蓋不用錢的跑法
看了真是又羨慕又可怕
羨慕的是年輕人真好...膝蓋可以這樣操
可怕的是那是兩面刃的虎走
這樣很快就掛了吧
後來果然那隻「跳跳虎」在我都還沒跑完4K的時候就開始走了
發現到在路上都常常有那種年輕人跑步方式都是那種跳跳跳的跑法
其實我也不意外
因為我印象裡我當兵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跑步習慣
那時其實退伍前就有點傷到了
後來退伍又再跑一陣子就爆掉了
其實認真想想我們的體育教育好像從來都沒有人在提醒這種不當姿勢
難怪台灣骨科一直生意都不錯
不當的跑姿...就算是帥氣的虎走也比不上國軍的小白配給鞋
鞋子真的要謹慎選用啊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