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富春   

〈富春山居圖〉作於元順宗至正十年庚寅(1350),時黃公望82歲,流傳至清世祖順治七年庚寅(1650),收藏者雲起樓主人吳洪裕(問卿)臨終之際,以此卷火殉,幸經家人救出,因火毀損而分為兩段。前一段〈剩山圖〉橫51.4公分,今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重要收藏;後一段六紙,橫636.9公分,於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入藏內府,今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級畫作。三百六十餘年間,兩段原蹟不曾在同一地展出,本次特展商得浙江省博物館同意出借〈剩山圖〉來台,兩卷瑰寶得以合併展出,重現〈富春山居圖〉的原貌,觀眾可以藉此對此幅傑作有完整的認識。(註一)

 

 

 

每次看宋元時期的文物

總是有種空越時空的奇妙感慨

在那個長期積弱不振時代裡生活的人究竟是用什麼樣的意志存在著的

我總是很難想像

 

宋元的文物經常是異常的突出

之前特地去看的紹興藝文特展

看那些給後世不好印象的南宋皇帝的書法筆觸

卻都有著異於常人的強勁風骨

 

我們後人可以輕鬆笑看這段歷史

但當時北方鐵騎無情的進逼

當時的帝王又是抱著什麼心情面對的呢

 

黃公望是元時期的人物

他的長壽目睹從元初期漢人感嘆被外族統治之苦

晚年卻又在元朝的衰敗中感悟到元之將滅與宋滅時的傷懷竟是等同

 

原來我們人執著的往往不光僅止在表象

北宋人被金人的掠奪

南宋人被蒙古的滅國

元被明的崛起取代

任何時代都可能被另一個時代替換

再多的執念也仍滾動著

 

中國第一個皇帝曾痴心認為自己的子子孫孫永遠都是中土的皇帝

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在下位的時候還以為終會有一日可以返回高位

事實證明了在這生生滅滅之間

的確沒有什麼是永久絕對的

 

就像這幅有名氣到不行的「富春山居圖」

在作者歸土後的數百年間

不斷輾轉在許多名人高士之間

藏家視畫若命

而畫作雖無限綺麗

人的生命卻是有限

讓藏家過往之後卻也想攜之同入幽冥

 

當畫家闔眼的那一刻起

就無法左右自己的畫作將何去何從

也沒有人的生命可以長久到可以永久擁有任何事物

我想看這幅畫可以從很多角度去得到感觸的

 

而這次看展的感覺是

因為畫作名氣真的太高

看熱鬧的人比例應該也不少

看展要有心理準備

想近距離看到真跡

就要有排隊等上1個小時以上的耐心

很有趣的是

在會場間你會見到很多人一直細細端倪畫作的細節

然後拼了命討在探究跟子明卷的差異

 

其實雖然中國畫沒有像西方藝術一樣有明顯的分野

但我們還是可以顯而易見的區別出什麼是像清明上河那樣的工筆畫

或是馬遠、夏圭那樣的沒骨山水

富春山居圖妙的地方就是讓人有點難以區別

因為畫家畫這幅畫不是一氣呵成的

長時間的「補筆」讓最終的畫作看起來有工筆的精緻

但大量的留白還是可以發現宋元一脈山水的極簡精神

 

建議看這幅畫時應該存在一個精神

 

「繁中見簡」

 

從單一筆觸間發現畫家的單純原始

我們可以從這位畫家作品中

見到更多中國山水畫獨有的道家精神

 

P.S.富春山居圖為限展品,只有第一展期~7/31有真跡展出,有興趣的人要好好把握

 

註一: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一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無用師卷」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變賣收藏後進入清宮。但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為真,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勅敬書乾隆御識文字,因此保留黃公望的留白空間。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arrow
arrow

    hanj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